红塔山,傲立在红塔山巅,六十多年过去,依然鲜红、有力。

在云南玉溪烟事文化馆,以红色为主调的大厅中,从烟草种子的引入到知名品牌的诞生,从老式烟斗的使用到中式卷烟的普及,一幕幕、一件件,勾勒出中国烟草的发展脉络。

红色,是一个时代独有的“底色”,孕育了一个时代的红塔现象,也展示了“民族工业一面旗帜”的初心。

若将红塔的历史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坐标系下,就会发现,红塔的初心,无论是“产业报国”还是“矢志做好烟”,无论是“品质至上”还是“精益求精”,虽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,但最终都归结为“国家利益至上、消费者利益至上”的行业共同价值观。

初心不改,追梦永恒。站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,这个已经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的民族工业企业,是否依然“初心不改”?

时代的命题,唯有时代回答。

初心,是产业报国的决心。

“抓住了就是机遇,抓不住就是挑战”。1956年,中国农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,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。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,一群怀揣着“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”梦想的年轻人,投身于这场历史性的事业中,兢兢业业、轰轰烈烈。

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玉溪卷烟厂诞生了。谁能想到,在一座没有优势的小镇里,竟然诞生了一度引领烟草行业发展方向的知名品牌?玉溪卷烟厂的成立,凝聚了当时的激情与奋进,铸就了红塔人最初的性格。

红塔人的初心成为红塔精神最初的原动力,他们敢拼、敢闯、敢干,铸就了红塔人的特质——“想别人不敢想、做别人不敢做”。

“六五”时期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东部沿海,一批工业企业发展进入“快车道”。云南省抓住国家开发优势资源的机遇,把烟草作为云南经济发展的“第一战略重点”,把烟草产品作为“第一拳头产品”来抓,强调以质取胜。

正是因为“产业报国”的初心,红塔人将行业改革的旗帜插在了玉溪这片土地上。

从1981年到1990年,玉溪卷烟厂先后引进了89台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卷烟设备,并第一次实现了自动化作业,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年产突破百万箱的大型卷烟企业。

1995年,玉溪卷烟厂改制为玉溪红塔烟草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。从1996年到2002年,红塔人以异地搬迁改造工程为契机,将一个世界级的烟企逐步完善,确定了一颗产业报国、探索图强的初心。

随后,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,红塔人的初心得以沉淀、升华与延展,冲破思维禁锢的红塔集团发展的每一步,都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极富诗意的哲学结合在一起。

随着“烟田是第一车间”战略构想的提出,红塔解决了原料参差不齐的问题,走上工业反哺农业、工农联合发展的新道路,让品质管控延伸到田间,将原料优势发挥到极致,大量烟农通过种烟实现了脱贫致富。

以“三合一”体制为抓手,红塔解决了烟草产业链中的内耗问题,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,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。

进入21世纪,“市场是第一车间”战略的实施,让红塔从管理思想、机构设置到生产运营再到营销推广进行了深化变革。这一变革的成效在2005年得到印证,这一年,玉溪红塔

发表评论